1752年6月的一天,美國費城郊區(qū),烏云密布,電閃雷鳴,在一塊寬闊的草地上,有一老一少兩個人正興致勃勃地在那里放風箏。突然,一道閃電劈開云層,在天空劃了一個“之”字,接著嘎嘣一聲脆雷,雨點就瓢灑盆潑般地傾下來了。
只見老者大聲喊道:“威廉,站到那邊的草房里去,拉緊風箏線!边@時,閃電一道亮過一道,雷鳴一聲高過一聲。突然威廉大叫:“爸爸,快看!”老者順著兒子指的方向一看,只見那拉緊的麻繩,本來是光溜溜的,突然怒發(fā)沖冠,那些細纖維一根一根都直豎起來了。他高興地喊道:“天電引來了!”他一邊囑咐兒子小心,一邊用手慢慢接近接在麻繩上的那把銅鑰匙。突然他象被誰推了一把似地,跌到在地上,渾身發(fā)麻。他顧不得疼痛,一骨碌從地上爬起來,將帶來的萊頓瓶接在銅鑰匙上。這萊頓瓶里果然有了電,而且還放出了電火花,原來天電和地電是一個樣子!他和兒子如獲至寶似地將萊頓瓶抱回了家。
這捕獲天電的人就是富蘭克林和他的兒子威廉。富蘭克林于1706年4月17日生在美國,小時候家里很窮,無錢上學,就在哥哥開的印刷廠中當學徒。然而,他憑借他的聰明才智和不懈的努力,一生中具有許多發(fā)明,而且是電學的開門鼻祖。他不僅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,還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,他是《獨立宣言》的發(fā)起人之一,是美國第一任駐外大使。
風箏實驗之后,富蘭克林寫了一篇《論閃電和電氣的相同》的論文,闡述了雷電的本質,還提出了制造避雷針的設想,使建筑物免遭雷擊。然而,當他的論文在英國皇家學會上宣讀的時候,有人卻報之以輕蔑和嘲諷。但是,科學終究會戰(zhàn)勝愚昧和無知,1756年英國皇家學會授予富蘭克林皇家學會正式會員的稱號。
富蘭克林發(fā)明的避雷針,一下子風靡一時,傳到英國、法國、德國、傳遍歐洲和美洲。但是傳到英國卻發(fā)生一段離奇的故事。
1727年,英國成立了討論火藥倉庫免遭雷擊對策委員會,富蘭克林被任命為委員。但是對避雷針的頂端的形狀是尖的還是圓形的好,人們發(fā)生了爭執(zhí)。有人想當然地認為圓頭的好,但是富蘭克林力排眾議,堅持用尖頭避雷針,最后終于被采納了,于是,所有的避雷針都做成了尖頭避雷針。然而四年之后,美國獨立戰(zhàn)爭爆發(fā),13洲聯(lián)合起來反對英國殖民主義,富蘭克林當然首當其沖。這事惹惱了英國國王喬治三世。由于英國跟美國遠隔重洋,英國國王鞭長莫及,一氣之下,傳令將宮殿和彈藥倉庫上的所有尖頭避雷針全砸掉,一律換成圓頭的,并召見皇家學會會長約翰·普林格爾,要他宣布圓頭避雷針比尖頭避雷針更安全。普林格爾一聽驚訝萬分,正直的科學良心使他義正辭嚴地拒絕了國王的要求:“陛下,許多事情都可以按您的愿望去辦,但不能做違背自然規(guī)律的事呀!”普林格爾雖然被撤職了,但避雷針始終還是尖頭的。
那么,為什么尖頭避雷針更好呢?這得從導體的形狀與其表面電荷分布的關系說起。在導體表面彎曲得厲害的地方,例如在凸起的尖端處,電荷密度較大,附近的空間電場較強,原來不導電的空氣被電離變成導體,從而出現尖端放電現象。夜間看到高壓電線周圍籠罩著一層綠色的光暈,就是一種微弱的尖端放電。雷電是一種大規(guī)模的火花放電現象。當兩片帶異種電荷云塊接近或帶電云塊接近地面的時候,由于電壓極高,極容易產生火花放電。放電時,電流可達2萬安培,電流通過的地方溫度可達30000℃。一旦這種放電在云和建筑物或其它東西之間形成,就很可能會發(fā)生雷擊事件。如果在高層建筑物上安上避雷針,一旦在建筑物的上空遇上帶電雷雨云,避雷針的尖端就會產生尖端放電,避免了雷雨云和建筑物之間的強烈火花放電,因而達到避雷的目的。如果把避雷針的頂端做圓形,就不會出現尖端放電,避雷的效果就遠不及尖頂形避雷針了。
|
郵箱:webmaster@vdolady.com 歡迎批評指正 鄭重聲明:未經授權禁止轉載、摘編、復制或建立鏡像,如有違反,追究法律責任。
Copyright ©
2009-2010 Vdolady, All Rights Reserved. 津ICP備09005267號